近年来,债券估值成为市场交易价格的重要参考点,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愈发显著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日(下称“交易商协会”)发布《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(试行)》(下称《估值指引》),促进估值机构展业规范,加强估值业务自律管理。这也是继2023年后,业内关于债券估值业务的进一步规范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中债资信业务创新部负责人宋伟健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本次交易商协会发布自律指引,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债券估值市场多元化发展,完善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环链,使估值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债券投融资场景,例如科学合理的债券估值可改善民企融资环境,吸引更多优质民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。
细化估值生产全过程规范要求
近年来,市场成员广泛使用债券估值作为定价参考,债券估值对市场的影响愈发重要,为促进估值机构展业规范,加强估值业务自律管理,交易商协会根据《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》(中国人民银行公告〔2023〕第19号发布)发布了《估值指引》。
《估值指引》结合成熟市场经验和国内实践,一是细化估值机构估值生产全过程的规范要求,提升估值生产各环节的科学性,覆盖估值机构“数据源筛选-收益率曲线编制及估值方法-质量控制-利益冲突防范-信息留存”过程的规范体系;二是聚焦市场反映的突出问题,针对性提出完善举措,解决市场波动较大等特殊时期估值公允性不够、一二级市场价格脱节、特殊类型债券估值易失准等问题;三是建立估值机构、估值用户、做市商、第三方审计等对估值结果的多层次校验机制,促进市场价格发现;四是明确估值业务禁止性行为,强化估值业务自律管理。
宋伟健表示,《估值指引》围绕市场关注的问题,以专业性的视角,进一步细化对估值机构业务开展的管理要求。
例如,《估值指引》第五条第一项要求估值机构应充分了解债券的特征,综合考虑二级市场价格和一级市场价格,保证估值使用数据能够充分、客观反映市场情况。“从估值的角度助力债券一二级市场有效联动。”宋伟健说道。
此外,《估值指引》第八条要求估值机构应持续完善优化估值模型,并对估值模型调整妥善记录备查。债券估值应客观反映债券的公允价值,估值方法应当可重复、可验证。对于复杂的、流动性较差的金融工具,应当建立科学的估值模型。
其中,对于附有特殊选择权债券的估值,应考虑选择权对估值结果的影响。对于证券化类产品的估值,应充分考虑基础资产信用状况及类型差异,合理设置相关参数取值。对于资产担保债券的估值,应充分考虑资产抵质押安排等交易结构。对于浮动利率债券的估值,应充分考虑基准利率、条款设计等因素。对于违约债的估值,鼓励持续性跟踪债券违约处理进展,充分考虑不同违约场景和兑付安排对估值结果的影响。对于参考主体的选择,应结合流动性、主体信用资质、债券期限、特殊条款和行业分类等因素谨慎确定,避免因参考主体选择不当导致估值失准。
宋伟健认为,《估值指引》第八条聚焦含权债、浮息债等相对复杂的金融工具,引导估值编制精细化,对相关细分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。
同时,《估值指引》强调债券估值应遵循净值化要求、客观反映债券的公允价值,维护债券市场投资人利益。
“估值编制方面,本指引要求估值机构持续完善估值使用数据的治理和筛选工作、建立利益冲突防范机制等,避免估值结果被操纵。”宋伟健进一步表示,估值使用方面,《估值指引》明确,估值产品用户为估值产品应用的第一责任人,应择优选择估值机构,未经审慎评估不得随意选择其他替代性价格,规避产品净值化要求。
此外,《估值指引》鼓励发展多估值源,引导银行间债券估值市场良性竞争。一方面,要求估值机构遵循独立、客观和审慎的原则公平竞争、诚信展业;另一方面,鼓励估值产品用户选择多个估值产品,对估值结果开展交叉验证,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等特殊时期,以此防范可能出现的估值偏差。
对四类行为说“不”
《估值指引》在对估值机构提出规范要求的同时,严禁市场参与者操纵估值、随意选择估值产品净值计量套利,严禁估值机构未披露或报送信息、利用估值谋取不当利益。
交易商协会表示,违反本指引有关规定的,交易商协会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。涉嫌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,可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处理。
此前2023年12月,中国人民银行印发《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》,剑指市场对单一或少数估值机构严重依赖、估值价格趋同等现象,旨在防范债市波动风险。
该办法颁布后,债券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相关估值业务更趋规范。“一方面,估值机构的运营规范性有所提升、信息披露速度和范围有所改善。”宋伟健对记者表示,另一方面,市场成员对债券估值的关注度持续提高,尤其对于估值原理的科学性、合理性等方面,体现出市场成员对债券估值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。
交易商协会表示,下一步,将持续开展估值业务自律管理,推动提升债券估值质量和透明度,强化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,鼓励估值机构多元化竞争,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。
(文章来源:华夏时报)
推荐阅读:
【财经分析】投资者继续抛售长期债券 近250年最严重熊市到来?